帶你熟悉Alien Skin Exposure照片的顯示和布局
發布時間:2020/12/29
Exposure有很多種顯示圖片的方式而且操作簡單,可以隨意調整展示區域的圖片數量,也可以在同一張照片做編輯之前和之后的對比,還可以同一張照片分列或分行從而進行效果對比。
照片多樣的顯示方式,可以讓攝影師快速的篩查照片,編輯之前和之后的效果比較,大大提高了工作的效率。
- “棚格架”以縮略圖方式顯示照片
棚格架展示方式是以照片的縮略圖方式顯示的,在展示區一行最多展示20張縮略圖,最少展示2張縮略圖。通過頭部工具欄左上角的滑塊左右移動或者快捷鍵“Ctrl+向上箭頭”、Ctrl+向下箭頭”調整照片縮略圖的尺寸大小,增加或者減少每行照片縮略圖的數量。
圖1:棚格架以縮略圖方式顯示照片- “適合”及“1:1”顯示照片
- 放大照片。
- 點擊“導航”中的“適合”或者在照片縮略圖上雙擊鼠標左鍵,會以適合的方式在展示區顯示完整的照片,這時鼠標在照片上顯示為箭頭。
圖2:“適合”顯示照片- 在“適合”方式顯示照片時,在照片上點擊一下鼠標左鍵,照片會以1:1的顯示方式顯示照片,鼠標光標在照片上顯示為手掌形狀,這時可以按住鼠標左鍵不放移動照片。(由于截圖無法顯示圖標的形狀,但實際操作是可以看到鼠標光標是箭頭還是手掌的。)
圖3:1:1顯示照片- 在“適合”顯示方式下,向上滾動鼠標滾輪,也可以放大照片。鼠標在放大照片上也是顯示為手掌,可以按住鼠標左鍵移動照片。
- 縮小照片。
- 當在圖片放大狀態(尺寸大于“適合”狀態下的照片尺寸),鼠標光標在照片上顯示為手掌圖標時,單擊鼠標左鍵或者點擊“導航”中的“適合”,可以使照片縮小到“適合”的方式顯示照片。
- 在“適合”顯示方式下,雙擊鼠標左鍵或者點擊“導航”中的“棚格架”回到“棚格架”顯示模式。
- 在“適合”或者“放大”的顯示方式下,向后滾動鼠標滾輪,可以縮小照片,但不會返回到“棚格架”顯示模式。
- 當前效果與原圖對比顯示方式
在非“柵格架”顯示方式下,鼠標左鍵按住頭部工具欄上的“之前”按鈕不放,當前照片的顯示效果會取消,顯示原圖。(截圖無法顯示鼠標左鍵按住“之前”不放,下圖顯示的是鼠標左鍵按住不放顯示的原圖)
圖4:顯示無效果的原圖- 分割預覽方式
它有五種顯示模式:不分割、水平線之前之后、水平線之后之前,垂直線之前之后和垂直線之后之前。所謂的之前之后,“之前”表示顯示沒有編輯的照片(也可以說是原圖);“之后”表示編輯后的照片,可以看到編輯效果。
在分割預覽的圖標上,小正方形中間有一條線段,白色填充部分表示顯示編輯后的照片。(小編這里就放一張圖像是分割的顯示狀態,小伙伴們可以自己實際操作看看效果)
但要注意:“分割預覽”只有在非“柵格架”顯示模式才能使用,通常是在“適合”模式下使用。
圖5:分割預覽- 圖像試鏡預設方式
“此圖像試鏡預設”一般是照片在“適合”模式下使用。
- 點擊圖標,顯示區域的布局會從“單一”變為“垂直”或者“水平的”,一邊顯示原圖,另一邊顯示“在這里刪除預置”字樣的黑底方塊。
圖6:圖像試鏡預設- 在左側欄“預設”中選擇一個預設,“在這里刪除預置”的黑底方塊區域會出現原圖顯示預設的效果。
圖7:顯示試鏡預設的效果- 要注意:在原圖和效果圖都存在的時候,如果對效果不滿意,千萬不要點擊選擇另外的預設,否則原圖會顯示新選擇的預設效果,就沒有原圖對比看效果了。
如果選擇了第二種預設,可以在原圖右上角點擊刪除,就可以把效果刪除,保留原圖。
圖8:原圖顯示預設效果- 點擊試鏡預設效果圖右上角的“刪除”,可以把效果圖及效果都刪除,回到圖6的狀態。
- 可視區布局顯示方式
“在圖像試鏡預設”中,通過使用“布局”,在照片展示區可以同時顯示了兩張照片作為編輯前后的效果對比。其實,布局有7中顯示照片的方式:單張、左右兩張、上下兩張、左右三張、上下三張、四張和六張。
下面小編只以布局中“四個一組的”為例子講述如何使用布局,其他的顯示方式小伙伴們自己操作體會。
- 在“柵格架”模式下鼠標雙擊094照片,在“適合”模式下顯示一張照片(注意,此時布局默認為單張)。
圖9:布局-單張照片- “布局”中選擇“四個一組”,展示區同時顯示094, 095, 096, 097以094開始的四張照片。
圖10:布局-四個一組- 如果要更換095這張照片,則分別點擊選擇094, 096, 097三張照片右上角的圖釘,使他變亮。然后選擇084照片,在原來095照片的地方就更換為084照片。
圖11:更換某張照片- 總結
Exposure有多種顯示照片的方式,“柵格架”可以同時顯示最多20張縮略圖篩選照片;“布局”可以同時顯示最多6張縮略圖進行效果對比。
對于之前和之后的效果比較,Exposure有“分割預覽”——在一張照片上分割兩部分進行比較;還有“此圖像試鏡預設”——在兩張同樣的照片上之前和之后的效果對比。
作者:東佛
讀者也訪問過這里: